王晓丽:把“担当”写在服务“三农”的大地上

发布日期:2025-08-08 浏览次数:235

2025年5月12日,宁夏银川的晨光刚刚洒向街道,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49岁的王晓丽永远地倒在了外出招商引资、为家乡农产品深加工、推进产业发展寻找机遇的道路上。她手机里拨出的最后一个号码,还停留在准备拜访的客商联系人上……这个前一天母亲节刚和外出求学的儿子通完话的母亲,这个在“三农”一线奋战了31年的共产党员,用生命最后的轨迹,在大地上写下了“忠诚”与“担当”。

勇当“破冰者”,于困境中托起供销新生

2018年9月,当王晓丽走进南陵县供销社的办公楼时,迎接她的是企业改制等历史遗留问题堆积和信访矛盾突出的严峻局面,而首当其冲的“硬骨头”是原县缫丝厂改制工作,这块“烫手山芋”牵扯着800多名改制职工的生计冷暖,关乎3万多平方米房屋征迁的复杂利益,背后是数不清的陈年积怨、剪不断的矛盾纠葛。这不仅是一项工作任务,更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是一块要硬生生啃下来的“硬骨头”,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那三年,南陵县的夜色里总亮着她办公室的灯。白天,她入户宣讲政策、耐心动员,面对上访举报、拒绝征收甚至吵闹对峙,她总是先给对方递上一杯热茶,等对方情绪缓了再做好解释疏导,把“大道理”拆成“家常话”。夜晚,她梳理资料、核对信息,常常奋战到深夜,厚厚的笔记本上,字里行间都是对职工冷暖的惦念和对改制细节的较真。三年时间,通过一户户走访,一遍遍沟通,凭着这股“啃硬骨头”的劲,她啃下了别人不敢碰的硬茬,完成了县缫丝厂20079平方米的公房收储和102户9042平方米的私房征收,并妥善做好缫丝厂800多名职工改制资金的分配工作。

但王晓丽没止步于“解困”。她践行着供销社“为农服务”的根本宗旨,最终圆满完成了农资公司、茶畜茧公司、原城关供销社等一批老企业、老基层社2000多平方米公房的征收工作,为300多名职工合理解决了1400多万元改制资金的分配问题。她带领县供销社完成“三会”制度改革,让沉睡的治理体系活过来;将陷入发展瓶颈的农通电子商务公司改造成投资运营公司,破解了“不敢投、不愿投、投不好”的困局;在芜湖市供销社系统率先推行“党建引领、村社共建”,新建了镇级供销社1家、村级供销社14家、改造了薄弱基层社5家,其中永林、烟霭等3家村级供销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万兴、红雁等4家村级供销社被评为市级“高质量发展基层社”。全县12个村级供销社实现经营性收入72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7个,50万元以上的5个。在村级供销社里,村民们用积分兑换农资,笑得眉眼弯弯。

善当“领路人”,用实干铺就富民之路

供销社不是难进的“官衙门”,而是连着田埂的“服务站”,这是王晓丽对供销社的定义。在她心里,供销社的根在农村,魂在服务。

2023年建设供销生活馆时,资金不足,她一次次跑相关部门和单位争取支持,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争取到120万元资金。场地没着落,她转遍城区,多方打听合适的地址,场所确定后,她又亲力亲为,组织大家开展场馆设计和商品遴选工作。馆内的每一个商品、每一张宣传图片、每一段文字,她都认真审核把关,倾注了无数心血。

开馆那天,看着村民们的土鸡蛋、野葛粉被县城里的人抢着买,她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你看,咱们的农产品不愁卖。”而她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供销生活馆建成后,又在芜湖市区部分住宅小区开设了20个助农农产品销售专柜,注册了“春谷陵好”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抖音宣传号,整合了本地农特产品500余款,省内外供销系统合作帮销产品50余款,线上线下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有力带动了南陵农产品上行和农民增收。

工作中,王晓丽总认为,农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为了让农户贷到款,她积极对接金融机构,与农商行、邮储银行等8家银行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全方位合作,获批贷款2100余万元。为了发挥县供销社“联农、带农”的纽带作用,在全市率先开展“庭院经济”,聚焦小农户,培育特色种植、养殖、加工、旅游、服务,建设庭院经济户800户,其中示范户400户,单户最高年经营性收入达200万元。在她的带动下,南陵供销网络成了服务农民的“毛细血管”,先后组建了5家社属控股企业、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16家农事服务中心,并与25家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签订了开放办社协议。其中仙酒坊果业、宝恒野生葛种植、社属华峰禽业养殖3家专业合作社荣获了“国家级示范社”称号,春谷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荣获了“省级示范社”称号。

为了让农民种地更省心、收成更实在,王晓丽心里盘算着“大服务”的账,牵头与中国农资集团、辉隆集团合作,引导海朋供销农业服务公司、泽文供销农业服务公司等开展集农资仓储、销售、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订单式生产服务,年农资订单量达3000吨,占全县农资服务的20%。2023年南陵县供销社首次承接中央财政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两年共完成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18.19万亩,围绕深耕深松、大田育供苗、无人机飞防、秸秆打捆离田4个环节开展托管服务,两年下来,不仅获得了1753万元的国家奖补,南陵县供销社的服务面积还冲到了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誓当“清白人”,以初心守牢廉洁底线

“公生明,廉生威,党员干部的手,不能沾半点灰。”这是王晓丽扎根供销系统工作多年来的行动指南。作为单位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责任人”,她始终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带头严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她着力在提高干部干事创业本领上下功夫,引导机关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锻造“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在她的带领下,南陵县供销社发展迅速,成绩斐然。2018年荣获“省供销社电子商务示范县”,2021、2022连续两年获评芜湖市供销系统“基层组织先进单位”;2023年获评芜湖市供销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同年被评为安徽省供销社系统“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县级优胜单位”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县级优胜单位”。而王晓丽本人,也因这份“既守得住底线,又闯得出新路”的坚守,在2024年11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成为大家眼中“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农户放在心上”的好带头人。

她常说,“扁担精神不能丢”——那是老一辈供销人挑着商品走村串户的精神。工作中,她日常骑电动车上下班,一个手提包用了七八年也舍不得更换。在家庭中,她是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父母偶有身体不适,她总是陪他们寻医问诊,细心照顾。倾力支持丈夫工作,疫情期间,丈夫因长期坚守疫情防控一线无暇顾及家庭,她毫无怨言,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兼顾家中事务,不但如此,她自己还主动参与所在居委会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对儿子更是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培养其节俭、自律、自强的良好品质,儿子也不负众望考入了北京大学。母亲节和儿子通话时,她笑着叮嘱儿子要照顾好身体,没想到,这成了最后的叮嘱。

25年党龄,31年基层路,王晓丽没留下惊天动地的壮举,只留下一串串扎实的脚印……从计生专干到县供销社理事会主任,从化解矛盾到带领致富,她用“柔肩”扛起了“重任”,用“芳华”写成了“答卷”。

如今,南陵的田间地头,供销社的服务车还在穿梭;供销生活馆里,“春谷陵好”的招牌依旧鲜亮;那些她帮过的农户,提起她总会红了眼眶。

王晓丽走了,但她种下的“供销之花“正在绽放,她践行的初心使命,正被更多供销人接续——这,或许是对她最好的告慰。

(转载自安徽省供销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