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供销合作社聚焦主责主业 多维发力服务“三农”见实效
发布日期:2025-08-12 浏览次数:69
近年来,安徽省供销合作社聚焦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建强为农服务阵地、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及深化综合改革等重点,全力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
深化综合改革,增强“为农服务”内生动力
安徽省供销合作社聚焦主责主业,以综合改革增强为农服务内生动力。农资保供坚实有力,深入开展“春耕农资保供 供销合作社在行动”专项活动,建立10家省级保供重点企业、62个应急网点,其中26家入选全国供销系统名录。上半年生产化肥近54万吨,向省内种植户供应化肥165万吨、农药2万余吨,供应量占全省近四成。农产品流通持续畅通,全系统冷库容量超36万吨,举办2025年“安徽供销年货大集”及组织参与“供销集市”223场,培育品牌45个,“万乐”“康宁”“徽”等品牌入选全国供销农产品品牌案例。再生资源利用多点突破,制定网络体系建设方案,上半年新建1个绿色分拣中心、17个回收点。省供销集团控股企业在12个县区搭建农药包装、废旧地膜回收平台,形成可复制的“两回收两利用”滁州模式;合肥市供销社合肥市供销社作为全市再生资源行业主管部门,推动全市建成综合分拣中心4座、中转站8个、回收网点1300多个、智能回收柜1240台,实现主城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全覆盖。黄山市供销社率先在全市推行农药“零差价”集中配送和废弃包装物回收服务,全市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率达100%。社有企业转型提速,2025年黄山谷捷股份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全省系统拥有4家主板上市企业,数量居全国供销系统首位,2家企业年营业总收入超百亿元,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家,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
筑牢基层阵地,夯实“强基富农”根基
安徽省供销合作社坚持“大抓基层、加强基层、夯实基层”导向,推动基层社升级改造与规范发展。落实全国总社“千县千社提升行动”,已经在48个涉农县启动示范基层社建设,并纳入年度综合改革量化指标,同时建立系统合作发展基金,16个市社、72个县社已建立基金,市社实现全覆盖,县社覆盖率达91.1%。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有基层社1986个,建成示范基层社21个。积极推进“双社联动”,推动基层社与村“两委”、村集体经济组织深度合作,上半年有1018个基层社与当地村集体携手,在313个村和2个乡镇推进试点,累计为村集体增收3510余万元。此外,通过整合农资、农产品、再生资源等业务资源,联动商务、邮政等部门共建服务网络,拓展快递物流、电子商务等综合服务,基层社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深化社会化服务,彰显“惠农强农”成效
构建起以省社社有企业为龙头、为农服务中心为支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提供全链条服务。依托中央财政试点项目,2025年争取资金1.87亿元,承担187万亩服务任务;2023-2024年完成370万亩全程托管服务,其中87.3%直接服务小农户,带动农作物亩均增产97.5斤、节本72.6元,农户服务接受率增长超10%。目前,全省系统已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1400余个,建成生产性为农服务中心870个,年服务小农户70余万户。辉隆集团等龙头企业通过建设为农服务中心、打造“徽农服”智慧平台,提供数字测田、农机管理等智能服务,今年夏收期间收储小麦超2万吨,推动服务从粮油向经济作物拓展、从产中向全链条延伸。
助力特色产业,激活“产业兴农”动能
自2020年以来,安徽省供销合作社通过争取财政资金支持、扩大展会规模、以政府采购方式引入专业会展公司等举措,持续举办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不断提升提升安徽茶博会的品牌吸引力、市场号召力和辐射带动力。2025第十七届安徽茶博会规模再创新高,展览面积达30000平方米,吸引省内外近800家茶企、1500余家采购商参展参会,观展人次突破11万,成功促成签约项目32个、总金额超22亿元,线上线下总关注度超300万人次。展会期间,省供销社联合其他省直单位开展“品购徽茶·暖心助农”活动,得到近百家机关企事业单位2000多名干部职工积极响应;设立供销合作专属社茶展区,深化与江苏、浙江、陕西等省供销社茶叶企业在渠道、标准、品牌等方面的合作;免费为茶乡茶村、中小茶企提供推广平台,有效带动茶区繁荣、茶企增效、茶农增收,在推动徽茶拓宽销路、助力茶农增收、弘扬优秀徽茶文化、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下一步,安徽省供销合作社将继续落实全国总社部署,深化综合改革,以基层社建设为关键,抢抓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机遇,持续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在服务“三农”主责主业上再创佳绩。
(撰稿人:陈燕)